美國打壓變本加厲,中企如何面對
美國媒體日前報道稱:"美國政府正在說服發展中國家不要使用中國的電信設備,并表示將為使用華盛頓認為"更安全"的替代設備提供經濟援助。此舉標志著美國開始封鎖中國的高科技,開始從歐洲和其他主要盟友向更多國家和地區擴張。
美國加大了遏制中國科技崛起的力度
從對中興通訊(ZTE)、華為(Huawei)的抨擊,到欺凌杜音、大江等,美國政府遏制中國高科技崛起的戰略布局已得到充分證明。
特別是,以華為芯片為代表,美國商務部已升級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"商務部",而美國國務院則認為自己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的"國務院"。所謂的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也取決于他們,而美國方面傲慢到足以用其政治力量扭曲市場的大腿。雖然長達一年多的封鎖沒有讓華為求饒,更不用說讓華為震驚而死。然而,就目前的形勢而言,美國政府對全球高科技產業的政治干預,不僅不會簡單地集結軍隊,而且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加劇。
美國發動的科技戰的性質也更清晰地被世人看在眼里。無論是"國家安全"大棒,還是技術,知識產權等借口,美國政府的理由都是多余的。實質上是肆無忌憚地維護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壟斷霸權地位,維護美國繼續監控他國的排他性能力。任何國家聽美國政府的,都將為政治干預市場,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環境,進而影響產業創新和競爭力,付出深遠的代價。但我們不能低估美國政府干預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和破壞力。美國政府"加大胡蘿卜加大棒"的野蠻干預,對中國企業的正常業務無疑,甚至可能持續很長時間。"。
當然,我們不要低估市場的決定性作用。直到今天,中國企業在中美科技戰爭中應該有一些新的認識。
首先,華為的遭遇不會是一個恰當的例子。每一家擁抱全球化、希望以技術為主導、甚至是其他國家的中國企業,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華為。因此,我們必須放棄幻想,不要僥幸,更別說有從另一方看火的心態了。
第二,相關企業將面臨世界上最強大、最霸道的政府之一。與它們一直熟悉的市場競爭不同,市場規則不會奏效。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問題,法律在政治面前失敗。面對一個不合理的美國政府,無論企業多么強大,它都是一個弱勢群體。
第三,這一政治障礙應被視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化的必要洗禮,歷史上沒有一條通向全球化的平坦之路,也沒有輕松的成功,中國企業只能面對這些"必要的"困難和代價,才能將其轉化為動力和動力,進一步增強競爭力,加快創新,把政治因素的影響納入未來全球化道路的必然考慮之中。